第395章 成伙房(2/2)
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各村的服装厂却保留了下来,现在除了深南特区,国家依然限制个人企业的发展,服装厂成了村里集体经济的唯一来源。
今年麦季,国家改变了征购政策,群众分的口粮增加了一倍,秋季收获更是全部分到了群众的手里。
家里有年轻妇女的,都想法买个缝纫机,练上几天就能加入服装厂,先从简单的工序做起,一天最少也能赚一元多。
整个秋季,从事服装加工的人数剧增,两个月的时间,从一万多发展到近2万人,大小服装厂800多个。
姥姥和大舅妈及时调整了布局,现在韩屯村的服装厂,基本上不加工服装了。只留了一个组,以做样品为主。其他人都成了质检员,分别负责检验质量。
今年童装热卖,款式种类也多了起来,各种漂亮的童装上市就被一抢而空,不过做工都比较简单。
韩屯村每天的人流量那叫个多,拿货交货的,加上送鞋垫和布鞋的,每天都在百人以上,中午饭就成了问题。
张集公社的群众离家近,中午就能回去。可是,其他公社的人,离家较远,半天的时间根本回不去。
加上天气凉了,这么多的人,在谁家搭伙都是问题。关键是韩屯村的人都有自己的活计,忙起来自己家的饭都顾不上做。
二万从业工人,每天给韩屯带来二千元的管理费,这可是笔大收入,村里对这些人的吃饭问题也开始上心了。
经过大伙几个晚上的商议,决定在村里成立伙房,每天中午做一顿饭,就是简单的一个大锅菜。
村里的馍房也提前开始,来人自带干粮的,就给她们溜热。
伙房和学校里的伙房合并,桂莲和“小老妈妈”两个人负责做饭。
伙房设在服装厂的最后一排,挨着村里的东西街。两间伙房,三间餐厅,伙房和餐厅之间用玻璃窗隔开,留着一溜推拉窗口。
餐厅里摆放着两排长方形的桌子,四周配上长条凳子。统一的大瓷碗,靠南墙一排自来水管,方便大伙洗手刷碗。
餐厅内还配备了一个50升的保温桶,里面盛满了开水,就餐的人随时可以喝到开水。
“小老妈妈”把亲家接了来,帮着看孩子,做家务。王兰芝自然是没意见,她们娘俩的关系更好了。
大伙和“高高三”开玩笑,问他:“老高叔,你们家的两头驴咋栓一个槽上了”
韩屯村的肉食厂,肉和油都便宜,而且方便,随时都能购买。“小老妈妈”和桂莲的手艺都好,做的菜闻着就香。
一毛钱一份素菜,二毛钱一份肉菜,村里的人时间紧了,特别是家里没老人做饭的,中午就不回家做饭,在伙房买着吃。
住在村医院的病人,也不自己做饭了,跟着伙房打饭吃,不过他们用自带的碗筷,端回到病房去吃,刷碗筷也在医院那边。
馒头就用小麦换,也不用蒸馍了。自打馍房开始了,村里人基本都是换馍吃,很少有蒸馍的了。
喜欢电商穿越七零年代请大家收藏:电商穿越七零年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