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偏见的本质 > 第12章 我们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第12章 我们文化中的刻板印象(2/2)

目录

低道德标准,不诚实

无上进心,更低的社会阶级

愚昧,智力低下

麻烦多,造成干扰

难闻,有身体的气味

携带疾病

不存钱,喜欢把钱立刻花完

布莱克(bke)和丹尼斯(dennis)的一项研究要求年轻的受访者判断黑人和白人的特质。13 被认为主要属于黑人的特质如下:

迷信

动作慢

无知

爱碰运气

穿着浮夸

有一项研究发现了刻板印象中的一个有趣的特点:相较于七、八年级的儿童而言,四、五年级的儿童持有的刻板印象之间差异更小。年幼的孩子将所有“坏的”特质都归于黑人。例如,年龄较小的孩子认为白人是更令人愉悦的。然而,年龄稍长的孩子所持有的刻板印象则与成年人更为一致——并不是所有的白人都让人愉快,同时,黑人也被认为是更开朗、更幽默的。年龄较小的孩子对黑人抱有负面态度,但尚未形成更复杂的刻板印象,以此对外群体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卡茨和布莱利还报告说,年龄较小的孩子相较于大学生,刻板印象要少得多。14

关于黑人的刻板印象似乎不如关于犹太人的那样自相矛盾,但这并不表明矛盾不存在。在我们的眼里,他们是懒惰和迟钝的,但也是无事生非和咄咄逼人的。在南方,我们有时候能够听到“没有种族问题”的言论,这是因为黑人明确了自己的地位;但是另一方面,也是舆论使他们处在这样的地位。

少数群体之间也对彼此和自身存有刻板印象。在第9章中我们指出,普遍的文化压力是如此的沉重,以至于少数群体成员有时会从其他群体的角度看待自身。反犹主义的犹太人眼中的犹太人(除了他们自己)具有令人反感的犹太人特质。一些黑人批判其他黑人具有反对黑人的白人们所提及的那些特质。

同样地,一个少数群体可能会对另一个与其密切相关的少数群体产生尤其生动的刻板印象。这样的印象可能是由弗洛伊德所谓的“对微小差异的自恋”(narcissisht differences)而引起的。德国犹太人对波兰犹太人的看法很不留情面。美国黑人针对生活在西部的印度移民也有一套刻板印象。伊拉·瑞德(ira reid)列出了以下内容,人们认为与本地黑人相比,西印度群岛的人:15

非常“聪明”,比美洲原住民有着更好的教育

比犹太人更精明,财务方面无法信任

过分敏感,会快速做出捍卫自尊的行为

坏脾气

亲英派或亲法派

感觉自己优于本地出生的黑人

太骄傲或太懒惰以至于不会去工作

排外

男人打他们的妻子,把女人当作奴隶

给白人制造麻烦

设法引起他人关注

缺乏种族自豪感

喋喋不休

比较犹太人和黑人的刻板印象

在反黑人主义者和反犹太主义者的刻板印象中,似乎存在一种互补性。正如贝特尔海姆和贾诺威茨所指出的,前者倾向于指责黑人淫荡、懒、肮脏、无事生非。后者指责犹太人的聪明,欺诈,过分的野心和狡猾的成就。让我们反省自身,我们自己有什么原罪?首先,我们有肉体的罪恶。我们必须克服色欲、懒惰、好斗、散漫。因此,我们将这些罪行都具体化到了黑人身上。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克服傲慢、欺骗、不合群的自我主义和实现野心时的不择手段。我们将这些罪行都具化到了犹太人身上。黑人反映了我们自身的冲动;犹太人反映了我们自己对超我(良知)的违背。所以,我们对两者的谴责和感受代表着我们对自身原罪的不满。 正如贝特尔海姆和贾诺威茨所陈述的那样:

根据精神分析的解释,种族敌意是自身无法接受的内在动因在少数群体身上的投射。16

在欧洲,不存在黑人这个少数群体,于是在那里犹太人被批判为淫荡、下流、暴力。这为上述理论提供了支持。在美国,黑人成了这些特质的具化对象,因此这些特质不再需要犹太人来承担。美国人为犹太人建立更加特定的刻板印象,犹太人只拥有“自我”的特质:野心、傲慢、机敏。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黑人与犹太人的刻板印象是互补的。他们分担了两种主要的罪行——“生理层面的”和“精神层面的”。憎恶犹太人的理由可以是他们数量小,智商高;而憎恶黑人的理由可以是他们数量大,智商低。虽然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许多其他的偏见,但是针对黑人和犹太人的恶意确实是最常见的主要偏见。调查显示,对黑人的偏见更为严重。这是因为肉体的罪恶更为普遍吗?

这一解释将在第23章和第24章中得到进一步的关注。当下,我们已经充分注意到一些人的刻板印象可能是出于无意识的自我参照。人们会虚构出其他群体具有某个特质,并因此憎恨他们,这只是因为他们暗中憎恨自己身上的相同特质。因此,黑人和犹太人成了自我的替代品,我们会在他们身上感受到自身的不足。

大众媒体和刻板印象

我们已经看到,刻板印象可能源于也可能并不源于事实本质,刻板印象能够帮助人们简化分类,合理化敌意,有时候它们也会是我们自身冲突的投射。但是,另一个极其重要的,促成刻板印象形成并使其持续存在,不断加深的原因,是大众传媒——包括小说、短篇故事、报纸、电影、舞台剧、广播和电视。

在处于战争年代的1944年,作家战争委员会(writer’s war board)在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局的协助下,对大众传媒中描绘的“固定角色”(stock characters)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7

流行的短篇小说是运用固定角色最为显著的形式。在分析了185个短小故事之后,研究人员发现超过90的人物——几乎全部有名望的人物——都是白人(或“北欧人”)。但是,当人物是反派的时候,如“歹徒、盗贼、赌徒、阴险的夜总会经营者”这类难以让人认同的角色就很少是白人。通常而言,这些虚构人物的行为非常易于被认为“证明”了黑人是懒惰的,犹太人是狡猾的,爱尔兰人是迷信的,意大利人是罪犯。

在分析涉及黑人角色的100部电影时,研究人员发现其中75部作品对黑人的描写是存在贬低和刻板印象的。只有12部影片中的黑人角色是以正面形象出现。

有两种形式的大众传媒偏好于将白人塑造为英雄。其一是在漫画领域,其二是在广告中:

我们需要传播流通。你能想象一位名叫科恩的英雄吗?

如果广告中出现了有色人种,顾客就会流失。

然而,在威士忌的海报中,汤姆大叔(泛指黑人)的出现能够营造气氛。

就广播而言,报告指出:

广播爱好者多年来一直在争论“阿莫斯和安迪”(aos ‘n’andy)是否直接或间接地伤害了黑人群体。节目所提及的特质符合一部分黑人的情况,但也有另一些黑人并非如此。另一个持续的讨论是围绕杰克·本尼(jack benny)在节目中所提到的“罗切斯特”(rochester)。节目本身是出于善意的,杰克将“罗切斯特”描绘为机智、富有哲理的。但同时也提及了其他的刻板印象——酗酒、嗜赌、私生活混乱。

另几项调查揭示了美国的日报在处理黑人新闻时的一个共同趋势——集中于黑人群体的犯罪新闻而忽视报道其成就。“黑人约翰·布朗(john brown)由于入室抢劫被逮捕。”这样的报道会促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对黑人的负面印象。同时也使阅读变得简单,报道者能够在很小的版面中给出足够多的信息。从记者的角度出发,这种做法可能并不存在更深层次的偏见动机,并且是没有恶意的。然而,经常将黑人与犯罪联系在一起必定会给读者留下持久的影响,尤其是在这一关联并不利于有色人种群体时。所以有些报刊制定了详细的政策以贯彻对黑人群体的歧视。一些南方报刊实施了相关的行业标准,例如,从不大写黑人(negro)的首字母n,似乎他们相信——使用小写字母n能够有助于黑人群体知道自己应有的地位。

近来的所有研究都认可了大众传媒在政策制定方面的成效,可能部分原因是少数群体不再沉默,并通过抗议走进了大众视线。其中一次值得关注的抗议是好莱坞导演抱怨当需要一个反面角色时,不敢再接受除了美国白人之外任何人的试镜。18

反对大众媒体中刻板印象的活动越来越多,有时候会走向极端。在1949年,英国电影《雾都孤儿》(oliver ist )引发了一场争议。在狄更斯的这部广为流传的小说中,犹太人法根(fag)的形象即是刻板印象的体现。由于在改编电影上映前,就遭到了抗议,这部电影在美国各地被撤回。有些人反对在学校教授《威尼斯商人》(the rchant of venice )——担心在缺少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年轻人会因夏洛克(shylock)的形象形成刻板印象。人们不喜欢儿童读物《小黑人桑波》(little bck sabo ),因为愚蠢的黑人小男孩弄丢了自己的衣服,吃了太多煎饼。《木偶匹诺曹奇遇记》(pohio ) 也被认为是有害的,因为它将意大利人和“杀手”密切联系了起来。不过,尝试将所有人都与刻板印象隔绝开来可能并不现实。最好还是加强人们的辨别能力,继而让他们能够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刻板印象。

在学校使用的教科书都经历了严密的审查和评估。一项透彻的分析报告指出,三百多本教科书中对于少数群体的处理表明,许多教科书长期重复不利于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即使这些教材没有恶意,但是教科书作者还是在不经意之中使用了社会中所存有的错误的刻板印象。19

随时间而变化的刻板印象

我们已经通过一些证据证明了大众媒体中的刻板印象正在削弱。同样地,学校中日益增长的跨文化教育似乎对当今学生看待种族成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所有这一切都使年轻一代相较于其父母一辈人有着更少的刻板印象。

在普林斯顿大学所进行的两项间隔十八年的调查能够证实这一点。我们已经了解了1932年,卡茨和布莱利针对这所大学的本科生看待德国人、英国人、犹太人、黑人、土耳其人、日本人、意大利人、中国人、美国人和爱尔兰人的态度观点所做的研究。

1950年,在同一所大学教学的吉尔伯特(g libert)以相同的程序重复了该项调查。20 尽管这些被试学生的经济地位和社会阶层与他们的前辈并无太大差别,但他们成长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两组被试中都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来自美国南方。

表4 学生将不同特质归属于意大利人的百分比

1932年

1950年

差异

艺术气质

53

28-

25

冲动

44

19-

25

激情

37

25-

12

易怒的

35

15-

20

喜爱音乐的

32

22-

10

想象力丰富

30

20-

10

笃信宗教的

21

33

+12

比较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结果,就是吉尔伯特所称为的“褪色效应”(fadg effect)。针对10个国家和种族群体的刻板印象与1932年的结果很相似,但明显弱得多。以意大利人为例,表4显示了给定该国家特质的百分比。提及所有的特质的频率都有所下降(除了“笃信宗教”),这是由于被试学生(不得不做出5个选择)将他们的选择分散在84个不同特征之中的情况比1932年更明显。早期的研究证实了现实中的意大利人与其刻板印象相差甚远。吉尔伯特这样评论道:

爱好艺术和热情奔放的意大利人,代表了喜怒无常的艺术大师与令人愉悦的街头艺人的结合,这个形象仍然伴随着我们;但……比起之前的他,已经大为褪色了。提及其艺术气质的学生大幅减少——爱好艺术,爱好音乐,有想象力——提及喜怒无常的特质的学生也是如此——有激情的,冲动的,易怒的。

提及“笃信宗教”的频率增加可能是由于人们在1950年这个禧年期间,对罗马的天主教朝圣者的关注。这一情况显示了短暂事件是如何塑造人们对国家的印象的。

在1932年,47的人将土耳其人视为“残酷的”;到了1950年,只有12的人这样认为。针对土耳其人糟糕的刻板印象被显著地削弱了。在1932年和1950年的研究中,针对黑人的主要刻板印象是迷信和懒惰;但与前一次的研究相比,后一次研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选择了这些特质。

美国人作为一个群体受到比以往少得多的奉承。含有赞许的刻板印象已大大减少,如勤奋、聪明、雄心勃勃、有效率。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评判略有增加。时间对于群组内部而言,提供了更为关键的观点。

也许最重要的发现是,在1950年,学生极为不愿参与实验。他们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强迫他们对人们进行泛化——尤其是从未见过的人。整个研究被视作侮辱学生的智商。一名学生写道:

我拒绝参与如此幼稚的游戏……我无法归结任何能够适用于整个群体的特质。

1932年那次“幼稚游戏”就没有遇到这样的批评。

吉尔伯特指出,“褪色效应”和抗议可能是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其中一个因素可能是娱乐和通讯媒体正在逐渐消除人们的刻板印象。另一个因素可能是战后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社会科学研究。还有一个因素可能是在学校中所开展的广泛的跨文化教育。无论是什么原因,如今各个国家和民族群体在“我们脑海中的形象”似乎更为多元化了。

从偏见理论的角度来看,刻板印象的可变性很重要。刻板印象随着偏见的激烈程度和趋势而改变。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刻板印象也会随境况的改变而改变。在战争年代,苏联政府与美国政府结为同盟时,我们视苏联人为坚强的、勇敢的、爱国的。在几年之内,随着境况的改变,美国人对其的印象也改变了,认为他们是激进的、狂热的。同时,针对日本人(和日裔美国人)的不良印象也改善了。

在这里,我们有进一步的证据指向了本章开始时的观点。刻板印象与偏见不同。刻板印象主要是通过合理化以适应普遍存在的偏见,或当下的境况。即使刻板印象有时是无害的(甚至能带来收益),但我们仍应阻止其在学校和大学之中形成,并减少其在大众媒体上的传播。当然,这并无法消除偏见的根源。21

参考文献

1 r t piere type-rationalizations of group antipathy cial forces , 1936, 15, 232-237

2 b sker race attitudes children new york: henry holt, 1929, 237

3 b bettelheiical and ciological study of veterans new york: harper, 1950, 45

4 w lippann public opion new york: harurt, brace, 1922

5 d katz and k w braly racial stereotypes of 100 lle students journal of abnory , 1933, 28, 280-290

6 b bettelhei and janowitz op cit, chapter 3

7 fortune ,1939, 19, 104

8 a forster a asure of freedo new york: doubleday, 1950, 101

9 t w adorno, et al the authoritarian pernality new york: harper, 1950, 66 and 75

10 c b “iperfect sypathies” the essays of elia new york: wiley and putna, 1845

11 k young an troductory ciology new york: arican book, 1934, 158-163, 424ff

12 ibid

13 r bke and w dennis the developro journal of abnory , 1943, 38, 525-531

14 h about nations and races journal of ic psychology , 1941, 58, 181-199

15 i reid the negro irant new york: bia univ press, 1939, 107ff

16 b bettelhei and janowitz op cit, 42

17 horiters perpetuate stereotypes new york: writers’ war board, 1945

18 a roup tensions the annals of the arican acadey of political and cial science , 1946, 244, 144-151

19 roup retions (h ewiln, director) tergroup retions teachg ton: arican uncil on education, 1949

20 g e students journal of abnory , 1951, 46, 245-254

21 对于今天存在的民族刻板印象的描述,见w buchanan and h cantril, how nations see each other urbana: univ of illois press, 1958。这项研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客观理解一个国家的人们对其他国家的印象所做的努力之一。当我们了解了流行的刻板印象时,就可能会更加明智地开始尝试纠正它们。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